野蛮生长

2021-06-23


我们的成长之旅充满了未知,看似的小心翼翼,却也在为野蛮生长提供着养分。


一. 性格的生长

当一件同样的事在我们身上发生了很多次,结果却还是一样的时候,我们会发现这不是事情本身的问题,是我们自己的问题——性格的问题。

性格是慢慢养成的,这与我们过去生活的每一天都有关系,而家是我们植根的地方,所以我们野蛮生长的原始性格也就是在家庭中一点一点形成的。

父母在我们心里种下了精神和情感的种子,它们会随我们一同成长。在有些家庭里,父母种下的是爱、尊重和独立,而在另一些家庭里,则是恐惧、责任或负罪感。

接下来,让我穿越到过去,看一看自己的家,还有发生的一些事情,究竟我的家庭在我的性格里种下了什么样的种子?

Part 1.

爆竹声响起,转眼,我来到了那个山脚下的小村庄,小村庄东边的一个瓦房里传出了欢笑的声音。那是一个四口之家,他们正坐在屋子里打着麻将,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一边数着手里赢来的玉米粒,一边笑着,其他的三个人嗑着瓜子也跟着笑着。

Part 2.

画面断去,我来到了小村庄前边冰冷的河面上。那个七八岁的小男孩一个人坐在自制的冰车上,东滑滑,西滑滑。这时,河坝上出现了一个男人,他喊着小男孩的名字叫他回去吃饭,小男孩答应了一声却仍继续的滑着。河坝上的男人看了一会儿,走到了冰面上,他让小男孩从冰车上下来,把冰锥给他,然后他坐在冰车上,让小男孩坐在他的怀里,他带着小男孩东滑滑,西滑滑,东滑滑,西滑滑……

Part 3.

我从冰面上离开,来到了小村庄的医务所里,这时的小男孩满脸血印的坐在凳子上,一位穿着白大褂的阿姨拿着镊子一点一点的将他脸上的沙粒摘下,每摘下一颗,小男孩就皱一下眉头,对面的女人心疼的看着小男孩。

Part 4.

离开医务所, 我跨越了几个春秋,来到了一个漆黑的夜里。小村庄本来的安静却在一阵哽咽的哭泣声中被打破了,瓦房里的灯亮了,女人哭着坐了起来,熟睡的男孩也醒了,他看着女人哭泣的脸庞,却不知该如何。女人哭着哭着开始对小男孩诉说了起来,那话语中有父母的离去、有丈夫的家暴、有家人的不理解…… 小男孩听着,却仍然不知该如何。

Part 5.

我离开了那个夜晚,来到了一个嘈杂的午后。瓦房里的两个人女人因为抚养老人的事情一边争吵着、撕扯着,男人和男孩都开始上前阻拦,可是越阻拦,两个女人撕扯的越凶,结果,男人挥手就打了自己女人一巴掌,男孩上前就把男人推开了,并质问着男人:你打我妈干嘛啊!男人站在那里,看了一眼旁边的女人,没有说话…… 瓦房里安静了,所有人都安静了。



回忆结束了,我能感觉到家庭在我的性格里种下了爱、自卑和责任的种子。爱是爸妈给我的温暖,自卑是我妈给我的无力感,责任是家庭身份的扭曲。

关于爱的种子,我想即使再不美满的家庭里也会有爱的,爱在家庭中也是分时段性的,只不过有时很短暂而已。

爱的行为并不会折磨你,也不会让你失控,更不会让你产生自我憎恶。爱并不会带来伤害,爱是一种令人幸福的感觉。爱的行为会滋养你,让你拥有健康的情感。当有人爱你时,你会感到被接受、关怀、珍惜和尊重。真正的爱带来的是温暖、愉悦、安心、稳定和内心的平静。

关于自卑的种子,这是一个将痛苦转化的过程,在我妈不分日夜在我耳边诉说苦楚的时候,我从一开始的倾听,到开导,再到烦躁,再到不知所措,再到开导,再到倾听,再到烦躁,再到无力…… 我发现无论我如何去倾听、去开导,都无法让我妈真正的开心起来。也就是这样,我妈将那些痛苦也慢慢的转移到了我的身上,她可能自己都没发现,她的儿子活的也是如此痛苦。而痛苦是最压心的,它让人敏感,谨小慎微,不敢展露自己的真实情感,感觉自己毫无价值、不讨人喜欢。最后,在我的性格里就这样种下了一颗自卑的种子。

孩子对语言信息以及非语言信息的吸收,就像是海绵吸水一样——全不加选择地全盘接收。

当我接受我内心的自卑的种子时,很多事情都破解了。而且当我理解那些痛苦并不是我能够去化解的时候,我对于我妈的那种纠结也就释然了。我也知道我现在能做的就是去倾听、去关爱,当她有一天感觉到自己被爱,内心也产生了更多的爱时,那时她自己就会去融化内心的痛苦了。

关于责任的种子是这样的,如果一个孩子在家里不能做个孩子,一个家长在家里不能做个家长,那么家庭的责任就倒置了,孩子需要去做家长做的事,家长反而成了该被保护的孩子。就像我的家庭一样,安慰我妈情绪这件事本应该是我爸要去做的,但他没有做,而且还不停的去激化我妈的情绪,我妈的情绪得不到安慰,就会不停的向我去诉说,可我也没办法去解决,我真的很无力,无力中还夹杂着对我爸的埋怨。这样的关系长期以往,就导致了我对于责任感的模糊。长大之后,我会认为很多事都是自己的责任,处理不好就是自己的问题,活的很累。

只有将责任归于那些应该负责的人——你的父母之后,真正的解放才能降临。

其实对于我爸和我妈无法好好去沟通的问题,我仔细的想了,这不是由一个人引起的,是双方的问题。就像每次发生一些事情后,两个人永远不是去倾听、理解对方的话,而是永远各执己见,到最后已经不是去解决问题,而是在争谁对谁错的问题。这样一直下去,两个人的关系越来越紧张,擦枪准走火。

家庭造就了我的性格,也造就我一些怪异的行为。就像当我看见我爸对我妈动手时,我就会告诉自己:将来无论发生什么事都不能对女人动手。怎么多年过去了,我很庆幸,从来没有对女人动过手,即使生气到不行,我去捶地,也不会对女人动手的。因为我知道,一个男的如果对这个女人动过一次手,那么每次吵架时他都会想动手。这是一种行为的惯性,而且这是事实。

你那些灰暗的、一直以来难以被别人和自己所理解接纳、似乎根本无处安放的感受,其实就是来自你的家庭,而且主要是来自你与父母的关系。 这是一个真相,我们必须尊重的真相。

当我明白了这些事情后,我知道我的性格是有缺陷的,我也知道了我父母的性格也是有缺陷的,而且这些都是家庭带给我们的。

我知道我的家庭在有些时候并没有给我的性格做出正向的引导,不仅如此,我的父母还给我做了些反面的教材。既是反面,就该停止,然后转向正确的一面。

当你习惯做出回应而不是反应的时候,当你明确表明自己的感受和想法的时候,当你对自己愿做和不愿做的事情设定限度的时候——你与父母间的关系必然会有所变化。

接受事实是痛苦的,而改变会更加痛苦,但也只有改变那野蛮生长的原始性格才能让将来更顺畅。



二. 亲密关系的生长

亲情、友情和爱情都是亲密关系的表现。人生在世活的开心与不开心、幸福与不幸福,甚至寿命的长短都会受到亲密关系的影响。

开始和维持一段亲密关系背后的真正动机,其实在于需求。

亲密关系的进行往往是因为我们可以从对方的身上会得到一些东西,这些东西有时看不见、摸不着,但这些东西却很重要。

比如我们追求或吸引别人来做我们的伴侣,是因为我们需要人陪伴、照顾、了解、支持、接受、赞赏、抚摸和相拥而眠……

这是十分自然的,并没有什么不对。

但其中的问题是,如果我们总是在对方身上来满足我们这些需求,那我们的欲望就会悄悄的开始野蛮生长,慢慢的我们就会忘了我们所需要的快乐、安全感、自尊或其他的事物,其实都是可以从我们自己身上得到的。

让我再次搭上时间列车,穿越到过去,去寻找一下那些自给自足的瞬间。

Part 1.

初春的下午,湿冷冷,灰蒙蒙。一个小男孩在院子里拿着小铲子认真的挖着,不一会儿他就挖出了一个小坑。他将坑旁准备好的一把玉米秸秆叶子放进了坑里,又跑到柴垛那撅了一些细柴枝搭在坑上,接着从柴枝的缝隙中又顺进了一根黄色的胶皮管。最后,他小心翼翼的把土盖在了细柴枝上,盖完还不忘轻轻的拍上几下。工程完毕了,他手握着小铲子蹲在小坑旁,看着露在外面的一截胶皮管,得意洋洋,仿佛这个自制的小沼气池明天就能有气了。

Part 2.

午后的电视机被调到了少儿频道,画面里两个手指小布偶一边晃着脑袋,一边你一句、我一句的说着。电视机前一个十一、二岁的男孩抬头看看电视,低头在本上写写,抬头看看电视,低头在本上写写…… 走近一看,原来电视里演的是教小朋友背英语单词。接下来的日子,他每天下午都守在电视机前,抬头看看电视,低头在本上写写,抬头看看电视,低头在本上写写……

Part 3.

公寓单间里噼噼啪啪的键盘声和鼠标声不停的响着,这个二十六岁的青年已经在电脑前怎么敲了两个多月代码了。他敲一会儿键盘,抖一会儿胳膊,腱鞘炎的印记已经浮现在他的手腕上有些日子了,但他没有在意,还在继续的敲着…… 他电脑里那个叫做个人站的文件夹里一直在不停的更新着,个人站1.0、个人站2.0、个人站3.0、个人站4.0、个人站5.0,终于停止在了5.0。从学代码→构思→排版做图→写代码→测试→修复Bug→备案→购买域名→上传,他用了将近半年的时间终于实现了8年前的那个愿望。上传完的那一刻,他脸上满满的兴奋和满足感。

Part 4.

清澈温暖的海浪一浪接一浪的从他的后背拂过,他晒着太阳,看着天空的飞鸟,听着海中人们嬉戏的声音,闭上了双眼,躺在了海中……



回想是短暂的,我发现,其实很多时候我都能自己满足自己。但直到我遇见了一些人,我才明白,我的那种自我满足是有多么的不堪一击。

当我喜欢或者在意一个人之后,我就会很期待着对方能和我一样喜欢或者在意,但越是期待,我的思绪就越会脱离了自我的控制,我会变的很焦虑或者急躁。

因为我总想在对方的身上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感,我想被对方在意,被对方认可,被对方尊重,被对方爱。

期望会把接受和让人自由等充满爱意的感觉挡在门外。

但事情不是表面上看起来的那样,这种心理和行为其实还是来源于我们小时候。

珍·尼尔森博士在她的有关孩童正面教育的著作中指出,孩童的两大主要需求是归属感和确认自己的重要性。

追其根源,那就是人类共同的“爱与被爱”的需求。

这些需求没有被满足时,我们该怎么办呢?还有什么方法可想呢?而我们还不能就此就放弃这些需求,那等于是放弃了我们的人性。

首先,要明白一件事情。

我们真正需要的,没有人能给,也没有人能让我们快乐。

期望的目的是让需求得到满足,但同时也会发生两件事:第一,我们感到内心缺乏爱;第二,如果没人来满足我们的需求,我们就会觉得这个世界没有足够的爱。

有时候,我和一个人慢慢相处后,就会有一种满足感,我会期望着这种满足感一直持续下去。

可我心里也明白,这是不可能的,这就像基金和股票的大盘线一样,有升就会有落的时候。所以渐渐的我会降低对一个人的期待值。

我不想从对方身上“获得”什么东西——这样我会觉得自己像个贼一样,我情愿“接受”对方自愿给我的东西。

降低期待值并不代表对方不重要,而是从长远去看,这对有助于理解和接受对方本来的样子。

其次,要明白两个人相处时总会有“正方”和“反方”,良好的沟通很重要。

那什么是“正反”和“反方”呢?

就像我们看到的那样,“反方”即使身在天堂,也会把时间花在寻找灰尘上;而“正方”即使身在地狱,也会给自己做一把摇椅,好好享受地狱之火的温暖。

而亲密的关系就是这样,一个是“正方”,一个是“反方”,就像电池的正负极一样。

但这种差异话的心理,也就造成了我们对于事情的不同看法和解决方式,慢慢的也就出现了争吵和不理解。

人类有一个倾向,就是对事情的反应往往过于急躁。

是的,我们每当遇见事情时先出现的都是情绪。有时候我们还会拿情绪当做回应。

其实,在出现问题的那一刻,我们都应该问问自己:我们想要的是什么?是争吵么?是冷漠么?是分离么?

我想这些都不是。

一般来说,只要正反方能尊重彼此的看法,并接受彼此的意见,那么亲密关系中的两极其实可以合作无间。反方会发现问题,并把它提出来讨论,正方则会在聆听之后,想出解决的方法。然后,反方会挑出这个解决方案中的问题,正方则在修正后提出可行性更高的方案。两人会不断重复这些步骤,直到找出最佳的解决方案为止。在这过程中,你会发现反方变得愈来愈乐观,而正方也变得愈来愈实际。这样,亲密关系便取得了和谐的平衡。

最后,是成就更好的彼此,分享更好的彼此。

当两个人的亲密关系一点一滴的成长时,彼此的心也会越来越稳。

亲密的关系使彼此愉悦,也会增添彼此的自信,让彼此能看到对方更好的一面。这时,彼此会给予对方充分的理解、包容、支持、鼓励和爱。

有时候,我们真的需要这些东西。

让爱在你的生命里生根,美好的事情就会发生。



图片来自网络
部分段落摘自《原生家庭》、《亲密关系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