俗事 60/ 能量

2021-10-02


十天的病假马上就要结束了,话说,已经好久没有这么好好休息了。

从前两篇的小文里不难看出,在休假的这段期间,我一直在看那本关于植物的书。

那本书里不仅写了植物的光合作用,还写了很多其他有趣的知识。比如心形的叶子可以给植物的根部收集水分、红茶里也含有咖啡因、豆科植物是靠根瘤菌来固氮的、萝卜和卷心菜的血型是O型、横着切洋葱更容易流眼泪、年轮是因为树木秋冬生长的缓慢而形成了、有些野草的种子只有感受到光照才会发芽……

但为什么我只说了植物的光合作用?

因为光合作用是植物特有的功能,别看是一片小小的叶子,人类到现在都制造不出来。

植物靠光合作用合成的能量就可以生存下去,但我们人类不一样,我们更加贪婪,不仅要靠食物和水来获取身体所需的能量,还需要靠学习知识、接收信息来获取大脑运行所需的能量。

我也是人类,所以我也在不停的获取着能量。



Part 1.写作课

病假前的一天晚上,我花了十块钱在洞见的公众号上报了一个写作变现的课程。

课程快开始了,我的脚也发炎了。

冥冥之中,就像有一股很神奇的力量在促使着我非得把这课上了。

课程不长,五天每天一节课。

下面,我来整理下笔记。


课程一 入门新媒体

1. 定义:互联网上的文字内容都属于新媒体(你现在看见的这些文字就是)
2. 引流:制造吸引点让内容传播,使更多人看到
- 方式:人为转发;算法分发(系统根据个人喜好推送)
3. 平台:视频号、抖音、快手、头条、简书、小红书、微信公众号等
4. 能力:策划,编辑,剪辑
5. 内容形式:纯图文,短视频
6. 从事人群:专业从事者,个人内容创造者(我就是),兼职作者
7. 新媒体写作两大特点:互动式写作(文章和读者有关,对读者有用);3秒原则(突出吸引人的重点)
8. 写作的本质:逻辑性和思维方式
- 用户思维:站在用户的角度
- 产品思维:解决用户的需求(情感、认知等)
- 社交思维:传播性(金句、热点等)


课程二 三大价值感

1. 情感价值:共鸣,共情
- 分类:强烈情感型,温柔抚慰型,自我怜爱型
- 方法:多用第二人称,多用新颖的金句
2. 认知价值:新概念,新知识点,新观点,新角度,新方法,新故事
- 方法:多用社会实验(简单易懂、新颖),心理学概念
3. 实用价值:对读者生活有实际帮助
- 方法:多使用生动有趣的语言,多增加一些图片


课程三 选题(人无我有,人有我优)

1. 五类选题:婚姻情感类,亲子教育类,认知成长类,职场类,书评、影评、人物类
- 对读者有价值,需要有创新
2. 七大思维
创新思维(人无我有):
- 否定思维:别人说A好,我说A不好
- 类比思维:别人说A好,我说B好
- 金句思维:老选题新包装,标题党
- 圈层思维:不同圈层,某一群体的痛点、笑点、槽点
微创新思维(人有我优):
- 加法思维:加载体(人物、书籍、电影、电视剧等);加爆点(热点新闻、综艺、明星等)
- 对比思维:正反对比;正正对比
- 负面思维:否定句大于肯定句的力度(句式:不要、收起、拒绝、远离、停止等)


课程四 丰富看点三大密集

1. 结构设计巧妙
三大结构:
- 并列式结构:一个主题,3-4个分论点,相互平行,界限清晰,不重复(注:小标题打磨成对称金句;素材要出新)
- 罗列式结构:一个主题,5个以上分论点,条理清晰,易读,范围广
- 递进式结构:3-4个分论点,一个延申出另一个,层层递进,纵向思考,对一个主题深挖(注:要有逻辑性)
2. 素材饱满丰富
- 故事主题多样化:有不同的群体
- 呈现方式多样化:图片、视频、社会实验、心理学概念等(找素材的八个途径:微博、知乎、头条、身边人的经历、自身经历、影视综艺、新闻公众号、看过的书)
3. 句子精辟有力
- 删除口语词汇:呀、啊、呢、哦、就是、这个、那个、然后等
- 删除自嗨:我认为、我觉得、我好像、在我看来等
- 学会用标点断句:长句变短句,易读


课程五 五步法打造写作力

1. 海量阅读
2. 找到擅长的东西,定准位
3. 长期主义
4. 不停的修改雕琢
5. 多投稿



Part 2.趣味心理学

那本植物学的书看完了,我又翻起了另一本支付宝积分换购来的书——《怪诞心理学》。

这本书不像之前看过的《原生家庭》、《亲密关系》和《蛤蟆先生看心理医生》讲的那么系统,作者只是讲了很多生活中有意思的心理学现象。

比如下面这个心理学小现象。

马萨诸塞大学的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:他们把软心豆糖分别装进一个大碗和一个小碗。大碗装有100粒软心豆糖,在每一轮实验中,白豆糖的数量始终保持在91~95粒,其余均为红豆糖。小碗装有10粒软心豆糖,并且始终保持9粒白豆糖和1粒红豆糖的组合。

参加实验的人只要能从任何一个碗中取出一粒红豆糖,就可以得到1美元。

但是,实验人已经事先提醒实验对象:小碗中10%的豆糖是红豆糖,而大碗中红豆糖的比例不超过9%。每个人在尝试取出红豆糖之前,都要搖动两个碗,然后用遮蔽物把碗遮盖起来,这样,实验对象在取豆糖的时候,就看不到豆糖的颜色。

使用思维系统进行分析性思考的人,往往会选择小碗,因为小碗提供的成功概率始终保持在10%,而从大碗中抓出红豆糖的概率永远不可能超过9%。但是,在这个实验中,最终有将近2/3的人选择了从大碗取豆糖。

这个实验表明,一旦我们需要衡量和记忆的东西太过于繁琐,我们的思维系统所提供的逻辑和概率就会被抛掷脑后。

就像我们生活中,如果你特别熟悉的一个人,这个人身上的优点和缺点你都知道,你会感觉这个人很平常。这时,又出现了另一个人,这个人你只接触过几次,但你却觉得这个人身上的优点让你眼前一亮。可当你和这个人长期接触后,你会发现,原来这个人身上也有很多缺点。

由此可见,只凭情感、直觉,或者盲目依赖思维系统,最终的结局往往就是“只见树木不见森林”,糊里糊涂的就做出了错误的判断。

这也在提醒着我们,在遇到问题时,要先系统地思考,将思维和直觉有机的结合起来,才能找到最优解,从而正确而高效地解决问题。

像是这样有意思的心理小现象,书里边有很多很多。当你在看的时候,会有很多的身有感受。

看完后,我也发现,原来我们每个人身上都多多少少的会有些心理上的小问题,只是这些问题没有严重化而已。



Part 3.瓦尔登湖

心理学的书翻完了,我在书架上又开始搜寻。

最后,我的视线停在了《瓦尔登湖》上。

这本书是梭罗独居在瓦尔登湖两年两月两天后所诞生的作品,详细记录了他内心的渴望、冲突、失望和自我调整,以及调整过后再次渴望的复杂的心路历程,几经循环,直到最终实现为止。

书未看完,只看了第一章节。

第一章节叫生计,讲述了梭罗在瓦尔登湖自给自足的生活,并叙述了他在与农夫和邻里的交往后,了解到了农民生活的艰难,批判了那些富人奢侈的生活,他认为大多数的奢侈品,大部分的所谓生活的舒适,非但没有必要,而且妨碍了人类的进步。

这一章节中梭罗说了关于原始时代人类的生活习性,这让我想到了人类最开始使用火时的情景。

关于人类最早什么时候开始用火,一直是考古学界争论的话题。以色列希伯来大学2004年报告说,人类用火的历史可以追溯到79万年前,这个时间也是被很多科学家信服的。

火的起源比人类早,在有雷电之时,地球上就有了火。后来,人类发现了火,开始使用火烧烤食物,人类的寿命也从此得以延长。

这么一说,人类的烧烤文化可真是久远啊,也怪不得现在的人还是那么爱吃烧烤,随根儿。

那人类第一次发现火时是什么样子的呢?

想象一下,一个全身赤裸、满身毛发的人在郁郁葱葱的大森林里寻找着食物,这时,远方的一道闪光惊住了他。

他带着恐惧,慢慢的向那道闪光靠近。

走到跟前,他发现地上的草木被一大团红色的漂浮物包裹着,还伴着呛人的浓烟。他继续走近,身体开始感觉越来越热。

一脸疑惑的他,小心翼翼的将手伸进了火里,“嗞啦”一声,他手上的毛发开始燃烧。他迅速的将手撤回,用力的开始甩动,可越甩火越大,他只能用另一只手开始拍打。

最后,他手上的火消失了,毛发也跟着没有了。他撅起鼻子闻了闻,一股烤肉的熏香从眼前的火中飘来,他再次小心翼翼的靠近。

他蹲在了跟前,试探性的把火里已经烤焦了的动物尸体往外扒着。

动物的尸体终于被扒出来了,他撕扯下了一块放入了口中,开始咀嚼,越嚼越香。他激动着抱起了动物的尸体,飞奔向森林深处的洞穴。

人类就这样发现了火,还发现了烤肉,还发现了烤肉原来怎么香。

可人类一直都对那些未知的东西充满着恐惧感,即使是今天,这或许也是人类自我保护的一种原始机制。

但未知的东西并不一定都是坏的,有时候,它能诞生新的文明,就像这火一样。

梭罗批判了那些富人奢侈的生活,是因为他想让人们找回生活本真的样子。但这种本真在当时或许只有他能体会的到,对于很多人来说,那种本真都是未知的东西,人们很难理解,也很惧怕,因为不知道本真到底会给他们带来些什么。

其实,梭罗说的生活的本真很简单,就是你应该遵从自己的心意,而不是参照别人的,是真正属于自己的。他也希望这个世界上不尽相同的人越多越好,每个人都能寻找到自己的生活方式。



能量获取中...





图片来自网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