身越闲,心越荡

2021-03-14





Part 1. 借/戒 烟

今天是离职后的第十三天,从老家回京的大巴车上下来,又到了熟悉的公交车站。我往车站走着,一个穿黑色衣服的小伙子迎面向我走来。

小伙子:“哥们儿,能借根烟不?”
我一边掏烟,一边问他:“有火么?”
小伙子顿时一脸无奈:“没有,都让我媳妇没收了。”
我绷不住笑了:“可以!哈哈哈”

关于抽烟这事,现在想想就挺打脸的,自己信誓旦旦的说不抽了,结果戒了三年后,又开始抽了。我承认,自己失败了。当初用了三个月的时间,想了很多办法才戒掉的,而毁掉却只花了一瞬间。

记得那时戒烟之后,朋友大力和大志紧随其后也戒了。从此,我们的饭局上再也没有了烟雾缭绕。我那时心里还挺美,心想:瞧!我带的头!不错!

前几天,我叫上大力和大志去跑半马,跑完后,我们三个去大力家开始涮锅。我们一边吃着,喝着,聊着。酒到中旬,我点了一支烟,我问大志:来根?大志接了过去,我问大力:来根?大力摆了摆手。那一刻,嘴里抽着烟的我突然就不自在了,我感觉到了一阵羞愧。

大力,这次带头的是你了。



Part 2. 刷碗

下了公交车,进了小区,坐上电梯,到了租房的门口,门上贴着老长的一个流水单。不用想,肯定是该交水费了,撕下单子,开门进屋,放下背包,想喝口水,一看饮水机,得,没水了。走进厨房,池子里一堆未刷的碗筷,锅也没刷。走到窗前,我的绿萝、三叶草和薄荷又发蔫了,我怎么说“又”,因为每次出远门回来,它们都是蔫的。

接下来就是,浇水,订水,缴费,洗碗,扫地,冲澡,煮面。吃完饭,我安心的瘫在了沙发上。

那一刻,我在想,如果我的室友大哥他媳妇看见这些会是什么表现?生气、懊恼、责备、抱怨…… 当然,他媳妇也可能跟我一样,把一切都做完,然后安心的瘫在沙发上。

我知道室友大哥工作很忙,差不多每天下班到家都得加班赶活,生活不容易,我很理解他。

可我们的生活习惯却是不一样的,就拿刷碗这件事来说,我的习惯是吃完饭歇会儿,然后赶紧就把碗筷刷了。他不是,他得等做下一顿饭时再刷,有时候,好几天不做饭,那碗筷就一直在池子里放着,我实在看不下去了就会给刷了。后来,他见我又得做饭又得刷碗的,有点过意不去,吃完饭,他就让我别动,他来刷。

可现实是,一个人的习惯不会突然就改变的,池子里的碗筷时不时还是会一直在那里放着。现在,我不等他了,他不麻利的刷了,我就会给刷了,我也不会有那些消极的情绪了。因为我明白了一件事,就是那些碗筷放在池子里我总会惦记着,这样会占用我的脑内存,刷了,我的脑内存就释放了,我就可以安心的去干我自己的事情了。这对于我来说是一种‘解脱’,对于他来说应该也是。

我们在一起生活一年多了,虽然习惯不同,也各有各的毛病,但关系还是很好的。可假如你问我:如果他是个很好看的姑娘,你愿不愿意娶她为妻?那我会回答:不愿意。因为生活中类似于刷碗的这种小事太多了,什么都等着一个人去做怎么能行呢。



Part 3. 想见的人

我在沙发上瘫着,一斜眼,看见了衣柜前从老家带回来的旱冰鞋。旱冰鞋→滑雪→想见的人,思维就怎么简单的连成了一条线。拍照片→发送,身体也很诚实的做出了反应。

快半个月没见了,她还好吗?

到了约定的地点,告诉了她我的位置,我左右的看着,猜测着她会从哪个方向过来。结果,又猜错了,她又从里边冒出来了。哎呀,没记性,肯定是从后门过来的啊,我赶紧扫码进去了。

见到她后,感觉就是两个字——真好。没有比这种简单的小满足更好的感觉了,如果有?不,没有!

看电影,逛商场,吃烤串,喝啤酒,聊聊天。

我要收回我刚才的话了,有,真有!



Part 4. 延迟关门

骑车回来的路上,我看了下时间,已经快十二点了。小区门口的超市这点肯定关门了,明天早上再去拿寄存的衣服吧。

可当我骑到小区门口,远远就看见超市的灯还在亮着。我放衣服的时候跟大姐说:太晚了,你关门就行,明天早上我过来取也可以。大姐还真等着我回来取呢。

放好自行车,我推门进了超市:姐,真不好意思,让你等怎么晚。大姐笑了:没事,正好也有人买东西,你吃完了?我点头:嗯嗯,吃完了,您早点关门休息吧,谢谢您了。

之前上晚班,只要晚上回来饿,就会跑到大姐的超市买点吃的,每次都会闲聊几句,后来就熟了。有一天去买东西,大姐问我:我想在超市弄个煎饼摊,你觉得怎么样?我说:你弄吧,弄完我就过来买。说完我又想了想:姐,这卖煎饼得走量,这小区的人没那么多,而且旁边大超市那也有煎饼,可能卖不动啊,你再想想。

过了几天后,我一进超市,发现大姐还真把煎饼摊操办起来了,我让大姐给我摊了一个。我问大姐:煎饼卖的怎么样?大姐一边摊着一边笑着:刚支起来,还没人知道,没卖几个呢,今儿就剩这点面了,我都给你摊进去了啊。我赶紧道谢,然后跟大姐说:慢慢的人知道的多了,肯定会卖的好的。

大姐是一个很实在的人,也是一个善良温暖的人,我想很多人都会感觉的到。



Part 5. 选择大于结果

第二天一早起来,和堂哥在约定的地点碰面。他说他最近又在面试,今天让我和他一起去奥莱那边看看店铺怎么样,我一听,这不又是去神访么,好熟悉的感觉。

我们俩从辈分上说是堂兄弟,但经过之前一起合租那两年的相处,还有后来这些年里的互帮互助,我们俩其实更像是哥们朋友。

到奥莱的车程大概有四十多分钟,他一边开车,一边说着最近发生的事情和感受,我也说着我的。我们聊的热热闹闹,有滋有味的。

天儿聊到中途时,他突然冒出了一句:我最近突然明白了一句话,就是选择大于结果。我问:怎么讲?他说:还记得我之前在李宁工作吧。当时面李宁区经的时候,耐克那边我也面过了。但耐克那边是店长,我后来选了李宁的区经职位。可干了半年,刚要过试用期就把我P了,走的时候虽然给了我3万的奖金,但我确实选错了。如果我当时选了耐克,后来在三里屯那边开的旗舰店就是我的,踏踏实实的带个大店,也没那么多事,所以选择真的挺重要的。现在我不想再找区域的职位了,区域太大了,哪哪都管不细,而且馊事烂事特别多,不如好好带个店…

我听着他说的话,想着这些年他的经历。他这些年在工作上真的做了太多的选择了,虽然回过头看,每次选择的结果都不是很好,但每次他做选择的初衷都是为了家而考虑,有时甚至忽略掉了自己的那份需求和感受。

这些年他的家里发生了很多事,从他结婚生子,再到婆媳不和,再到我姑父检查出癌症,再到他自己生病住院。短短的几年间,把一个活泼调皮的小伙子变成了一个中年危机的男人。

不过还好,一切他都撑过来了。现在,孩子健康成长,我姑父的癌症转为了良性,生活算是稍稍的平静了下来,但是他的选择还在继续…



Part 6. 问答

从奥莱回来,到家时天已经黑了。我进屋瘫卧在窗前的沙发里,看着夜幕下的高楼与街道,思绪开始飘荡,飘着飘着,脑中出现了两个小人,他们一个问一个答,我就那么安静的听着他们的问和答。

“这次你选择的工作是正确的么?”
“无论正确与否,我都会把这份工作好好干好“。工作就是一个职业的选择,它是用来赚钱的,它不是事业,事业是用来生钱的,把两者分清就好。”

“你看的那些乱七八糟的书有用么?”
“才开始没觉得没用,现在感觉有用。”
“怎么讲?”
“书中自有颜如玉,书中自有黄金屋。”
“别扯,好好回答。”
“看书能理清自己想不明白的事情,比如上一个职业和事业的问题,看过《小狗钱钱》现在就理清了;还能增进友谊,比如和室友大哥聊了半夜的《三体》、和大力喝酒时聊的《王阳明》、和志云兄做网页设计时聊的《简约至上》等等;还能增加面试通过率,比如上个月面试金融助理时用的那《做个会讲故事人》书中的面试技巧;还能丰富自己的内心,比如现在让你们两个小人问来问去…”
“够了!”

“如果你是超人,你会去做什么?”
“维护世界和平。”
“别扯!”
“一边送外卖,一边维护世界和平。”
“嗯,合理。”

“你对将来的生活有什么想法吗?”
“我虽是一个目标感不强的人,但我很会享受生活。我想要的生活是一种安静有序的生活,东西不必太多,但该有的都得有,房、车、舒适的床和沙发、有规律的运动、一年两三次的旅行,足矣。”

“假如你的生命现在只剩三天,这三天你会去做什么?”
“第一天,回家陪父母;第二天,去找心爱的姑娘撒个谎话,告诉她我从来都没有喜欢过她;第三天,到海边找个沙滩椅躺下,一边给哥们朋友打电话,一边等着生命结束。”
“跟演电视剧似的。”
“对,好像还差点东西。”
“什么东西?”
“抽空还得写份遗嘱。”
“那真成电视剧了。”

“什么是爱情?”
“有一天,柏拉图问他的老师什么是爱情。他的老师让他先到麦田里,摘一棵全麦田里最大、最金黄的麦穗。规则是其间只能摘一次,并且只可以向前走,不能回头。柏拉图于是进入麦田,照着老师的话做。结果,他两手空空地走出麦田。 老师问他为什么没有摘到麦穗? 柏拉图说:“因为只能摘一次,又不能走回头路,其间虽然见到了一棵又大又金黄的麦穗,但是因为不知道前面是否还有更好的,所以就没有摘它;可是没有想到,走到前面时,又发觉总不及之前见到的好,原来麦田里最大、最金黄的麦穗,早就已经错过了。所以,我便什么也没摘到就出来了。” 老师说:“这就是爱情。”

“什么是婚姻?”
“又有一天,柏拉图问他的老师什么是婚姻。他的老师就让他先到树林里,砍下一棵全树林里最大、最茂盛、最适合放在家里作为圣诞树的树。原则和前次相同,只能砍伐一次,以及只可以向前走,不能回头。柏拉图于是走进森林,照着老师的话去做。这次,他带了一棵普普通通,不是很茂盛,可也不算太差的树回来。 老师问他,怎么这次带着这棵普普通通的树就回来了呢? 柏拉图说:“有了上次的经验,这次当我走了多半的路程之后,发现自己还两手空空时,看到了这棵也不算太差的树,我怕之后的树会越来越小,便把它砍了下来,免得又错过了,最后什么也带不出来。” 老师说:“这就是婚姻。”

“你觉得最好的发泄方式是什么?”
“从心理学上讲,发泄是将情绪释放,而不是收起。开怀的大笑,放声的呐喊,奔涌的眼泪,湿透的汗水… 这些都是最好的方式。”

“这个世界什么是不变的?”
“世事无常是不变的。”

“你认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?”
“安心的死去。”

“一个人最好的状态是什么?”
“心中有憧憬,生活有烟火,知事而行事,不畏惧未知。”

“生活除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外,还有什么?”
“知识、金钱和喜好。”

“你如何看待“文艺”这个词?”
“如果生活是一个大蛋糕,那么现实就是蛋糕坯子,文艺就是坯子上面的奶油和水果。蛋糕坯子解饿,奶油和水果解馋。”
“来,再换种说法。”
“就是那你吃着香喷喷的炸鸡腿时,还不忘了仰望星空。”
“来,再直白点。”
“精神食粮。”

“感情中你最不能接受的事情是什么?”
“背叛。”

“你现在最欠缺的是什么?”
“追寻。”
“怎讲?”
“前些天看了一段白岩松说的话,他是怎么说的。

有一位学者的话让我触动很深。她说,创作往往包含着三个步骤:始于“感触”——比如你被一件事或一个人打动,想要创作一首诗;终于“表达”——这首诗最终完成了;但中间这个词是最重要的,有了“感触”没有立即“表达”,而是要去“追寻”——经历了足够漫长的“追寻”,等到一切成熟了,才会有完美的“表达”。

我的感慨来自当下这个时代:绝大多数人都是感触完了就表达,谁还会追寻啊?

平时经常遇到一些人要加我微信,我说我不用微信,也不上微博。他们就问,那你怎么了解微信上的内容?我说,如果真有足够的价值,我一定不会错过,哪怕绕过八百道弯儿它也会来到我面前,让我看到。到了我这个年龄,已经不需要心灵鸡汤了。朋友圈里的很多东西都是感触完了立即表达,没什么价值,寿命很短。

在我喜欢的电影当中有一部叫《辛德勒名单》。斯皮尔伯格买下剧本之后,曾经放了十年,这就是追寻的十年。各种各样的创意、文稿、文件,再加上探讨、挣扎、否定、激动、消沉等,都会出现在这个过程中。电影完成之后,他轻描淡写用一个“十年”就把一切都带过去了,其实会这么简单吗?

所以,我现在经常用这三个词衡量自己。做任何一件事情,是不是一有了感触就急于表达?有没有经历追寻的过程?尤其在当下,如何在“感触”和“表达”之间加入“追寻”,我觉得是这个时代必须思考的。”
“那“追寻”又是什么?”
“跨出舒适圈去实践。”

“你现在要去做什么?”
“去追寻。”
“Good luck!”
“Good luck!”



图片来自网络